要了解閩南語,必先知道閩南語的過去,才能知道閩南語的完整歷史。魏晉南北朝期間,漢人因北方連年戰亂而南遷,當時的漢語即今之閩南語。明末清初,閩南人紛紛往海外發展,有部分的人來到臺灣開墾,將閩南語攜至臺灣,今稱臺灣閩南語,簡稱臺語。
西漢揚雄《方言》第一卷第一條:「黨、曉、哲,知也。楚謂之黨,或曰曉,齊宋之間謂之哲。」這句話揭櫫一個事實,那就是當時的方言頗多,且用字不盡相同,即漢字是不同漢民族造字的總集合。秦統一六國,採書同文、車同軌的政策,漢字於焉出現大一統,至漢朝形成一套漢字集。
承前述所言,國語、閩南語語系不同,且是不同的兩套漢字,兩者是同義字的關係。因此閩南語漢字往同義字的方向去找,速度快又有效率!國語、閩南語發音系統不同,前者五音、後者八音,對於漢語詞的表達如有饒舌的現象,會採用倒裝詞、連音、贅音等方式解決。
本辭典基於傳統漢學理論,以同義複詞為用字基礎,可與歷代古書完全接軌。相關規則如下:
拍打。打開,閩南語拍開。
眼目。眼鏡,閩南語目鏡。
顒盼。盼望,閩南語顒望。
醜陋。醜女,閩南語陋女。
辛辣。辣椒,閩南語辛椒。
以此類推~
{{datasetEx.title}} {{datasetEx.pron}} |
{{datasetEx.comment}} |
©Copyright AkilaSoftware 2021-2025